渭南方言话礼馍——大馍与爵角馍

渭南日报   2023-02-17 18:55:11

吴清西/文 黄玮/图

每逢过年,孩子们就高兴坏了,“穿新衣,戴新帽,高高兴兴放鞭炮”。更高兴的事是跟父母走亲戚挣压岁钱,一个年过下来,挣得钵满盆满。


(资料图片)

走亲戚,方言叫出门,年上出门就是到亲戚的长辈家拜年。拜年,尤其是女儿给娘家父母拜年,是要带很多礼腥的。这些礼腥中,必须要带两种礼馍——大馍、爵角馍,方言叫tuōmó、juéjuémó。我们家乡方圆几十里路以内的地方,女儿到年上给父母拜年都带这两种馍。

大馍是由古代的青铜礼器圆鼎演变成的礼馍,神似一个倒扣着的圆鼎,象征好吃的。大馍是女儿专门带给父母的礼馍,其他叔伯父母不能享用。之所以叫大馍,不仅因为它“大”(tuō),而且因为它是送给大(tuō)人的礼馍。大(tuō)人,方言指自己的父母,其他的叔伯父母则为长辈。而由古代的酒器爵与角演变来的、象征好喝的爵角馍则既可带给父母,又可带给其他长辈,也可以带给平辈中的兄长和姐姐。这两种礼馍,不仅表明上下辈分的关系,也表明尊卑地位的不同。

这两种礼馍都是馍,为什么还要包油面馅呢?

在民间,油象征富裕的生活,人们把富裕的日子叫“油搋面的日子”,说谁富裕,就说外人富地流油哩。因此,女子送给父母及自己的亲人的大馍、爵角馍,表达了对父母及亲人的美好祝愿,祝愿他们生活富裕,过上“油搋面”的日子,也向父母及亲人表明了自己的日子富裕。

女子结婚头一年给娘家出门,要带八个大馍(现在有的人带十个大馍)、四个爵角馍,另外还要带上肉、酒和其他食品等,父母给女儿剩回两个大馍,其他全部留下,另外再给女儿回三碟(二十四个)蒸馍(小圆馍),给女婿回赠衣物,表示对女儿家的回敬,对女婿的尊重和满意。女儿给其他叔伯父母带四个爵角馍和其他礼腥,如果祖父母跟叔伯父母在一起生活,就要缀往。缀往不仅要连续往来,而且表示其地位之尊和自己父母一样,所以就要带八个大馍、四个爵角馍以及其他的礼腥,祖父母离世后就不再缀往了。如果结婚头一年要到姑家、姨家去拜年,也是带四个爵角馍,另外带些其他的礼腥。

女子婚后第二年以后给父母拜年,就带六个大馍、两个爵角馍以及其他好吃的好喝的,父母还是给女儿剩回两个大馍,再回一碟小蒸馍作为回礼。女儿给其他叔伯父母只带两个爵角馍。如果娘家父母不在了,自己可以不去,但自己的儿子还得年年给舅父母拜年,也是带六个大馍、两个爵角馍。甚至到儿子的儿子辈也得去老舅家拜年,也要带六个大馍两个爵角馍。

其实,女儿婚后回娘家看望父母,不只是年上拜年,按礼俗,每年麦子成熟前,要回娘家看“麦熟”,夏收后要回娘家“看忙罢”,到了冬天,要回娘家“看冬”。这“三看”,每次带的大馍、爵角馍跟年上带的大馍、爵角馍多少都是一样的。这是女儿平时对父母的关心和孝敬。

父母和女儿的礼腥也是有来有往的。结婚头一年,年上女儿给父母拜年后,过了破五,父母要给女儿送灯,连送三年。头一年送灯最隆重,送灯除了送一对大红宫灯和红蜡,还要送四对花馍、一对缀巴,第二年和第三年属于添灯,只送两对缀巴和两对红蜡。女儿送灯三年内有了孩子,就给女儿和外(方言音wēi)孙同时送灯,女儿送满三年,外孙送到十二岁。给外孙送灯每年每人送一个小灯笼、一把红蜡、两个缀巴,全灯后就不再送灯。十三岁时,外爷给外孙全灯,也是比较隆重的,给外孙送大红宫灯和红蜡,还有缀巴、花馍。缀巴,表示亲戚之间连结不断,代代相亲。到女儿的孙子辈,即使不送灯,每年年上外甥来拜年时也要带回缀巴。

每年除了女儿给父母拜年,父母除了给女儿的孩子送灯外,女儿给父母看“麦熟”,父母给女儿就要送端午;女儿给父母看忙罢,父母给女儿就要送饦饦馍;女儿给父母看冬,父母给女儿就要送柿子。女儿和父母的这种往来,从女儿结婚当年起,直到父母去世,年复一年,年年不断。

小小的两种礼馍,不仅表达着女儿对父母的尊崇与孝敬,还连缀着女儿和父母的亲情,甚至连缀着几代人的亲情。

我们村方圆几十里路内的女人都会蒸大馍、爵角馍。大馍、爵角馍都是小麦上䊲(chǎn)面蒸的,小麦上䊲面就是把小麦连续硙三䊲所箩出的面粉,也叫精粉。准备蒸大馍、爵角馍时,提前和好酵子,酵子发了后,先把面舀到盆里,倒上酵子,一边倒温水一边搅拌,感觉软硬合适了,两手使劲搋(方言音cāi)。把面搋好后,用清油和油面馅,接着给荐盖(现在用蒸笼)搽油,这些停当后,单等面起。

面起好后,先在案上摛(chí)上面勃(方言音pó),把面从盆里搲(wǎ)到案板上,再给面上摛些面勃,然后把面大概揉几下,再分切成三四块面块。每一块面要反复揉着反复摛面勃,把这三四块面分别揉成条状,沓在一起,再切成三四块,再揉。这样反复揉上三四次,面既光滑又筋道,把揉好的面块摞在案边,用湿抹布苫住,饧上二三十分钟后,开始做大馍和爵角馍。

先从饧好的面块上切下一块,摛上面勃,揉搓成条,左手从右端提起面条,按照需要的大小,右手把面条揪成大小一样的面剂子。然后给剂子上面撒些面勃,双手配合把面剂子丸成球形,再用手把面球压成圆形厚面饦,在面饦中间腆上和好的油面馅,把面饦对折成半圆形,半圆形中间圆鼓,弧边对齐。然后双手大拇指从弧边的中心向两端一边压一边移动,要压薄,宽度二寸左右,两端还要压成尖尾状。接着把压成的弧形边向上折起来同时向后拉成圆形,把两端的尾状面头拉到半圆中心,把左端贴住圆心向上稍翘,把右端尾贴住左端尾的外边,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捏,折起的弧边就成了“圆鼎”的唇沿,最后把大馍用双手揄圆,在大馍上再撒些面勃,用手轻轻把面勃扑挲匀称,这时一个用面做成的倒扣着的“圆鼎”就放在你的面前。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做,按计划做够数后,再多做几个,以防哪个大馍变形。

做爵角馍和做大馍大同小异。把面剂子揉好丸成球状,再压成圆饦,圆饦中间腆油面馅,把面饼对折成半圆形,把半圆的弧边像捏饺子一样捏紧,捏出薄边,然后让爵角馍的半圆底部坐在案上,给馍上撒些面勃,用手扑挲匀。人常说“馍要白,面勃围”,给馍表面撒面勃,就像给脸上搽粉一样,然后双手顺爵角馍两边从前到后轻轻一抹,这时,其形就像倒扣着的爵与角的凹弧形口沿部分就放在你的面前。爵角馍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从手中坐在了案上,直到和计划的数字食住,就算做完了。

大馍、爵角馍整个做好后,就要开始“????”(fàn)馍,就是让刚做好的馍再次发酵,这样,蒸出来的馍既大又虚泛。馍“ ????”好后,把馍整理好放在盘里,准备搭馍。先把锅里的水大火烧涫(guàn),在锅上搭荐盖,再搭草圈,然后把馍搭在荐盖上,馍与馍之间的空间要大些,如果空间小了,馍蒸熟后就会粘在一搭。一边烧火一边搭馍,馍搭完后,上边盖上荐盖,再盖上锅盖,在锅盖上压上一块重物,一般是压上一块重量合适的石头。拉风函烧火要使劲大火烧,很快要把馍锅烧气圆,这样大馍和爵角馍就不会走形。气圆后,要查看草圈周围冒气的情形,冒气过大的地方,就叫“跑气”,说明草圈与荐盖之间缝隙大,不聚气,馍难蒸熟,赶快用湿抹布纡上,使整个馍锅的气蒸蒸而上。气圆后,大火烧四五分钟左右,然后改小火烧,大莫(mù)再烧四十分钟,馍就蒸熟了。

馍蒸熟后,先停火,稍微揭一下锅盖放一下气,停上三五分钟再揭锅盖。如果停火后急于揭锅盖、揭荐盖,热馍骤然受冷就会蹙(diú)成一疙瘩。停火四五分钟后一层一层地把馍端下来,稍微搬动一下,让馍慢慢晾凉。

大馍、爵角馍蒸得(duī)了,既大又白又虚泛,家里人都眉开眼笑的。到时候带着儿女去看娘家父母,其乐融融。

圆鼎,爵与角本是生活用具,在先秦时期成了“明尊卑,分上下”的礼器,成了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。它们退出历史舞台后,老百姓竟仿圆鼎、爵与角蒸成了大馍、爵角馍,成了女儿专门孝敬父母及长辈的礼馍。大馍、爵角馍,不仅代表好吃的、好喝的,而且承载和传承着尊敬长辈、孝敬父母的中华礼仪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