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其实厂商说的“旗舰下放”并不是把旗舰机的影像方案一比一移植的意思,往往它们下放的是旗舰机方案的同源技术,但并不保证整体效果一致。例如小米当前最高级的影像方案是小米 12S Ultra 的 1 英寸 IMX989 主摄,次旗舰是小米 11 Ultra 的 GN2 ,接下来的是 IMX 707 ,再次一点的是小米 10 上的 1 亿像素 + 1/1.33 英寸底三星 HMX 。而下放到红米中端的 K50 Pro 其实是技术更新,但规格和定位都要更低的 HM2(1/1.52 英寸),效果远比不上老前辈的 HMX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阉割,虽然都是旗舰技术,但规格跟性格都比旗舰的要弱,这差距是永远无法弥补的。不过中端机在主摄方面一般不会太拉,哪怕有阉割,整体效果也不至于扫码水平,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“副摄”的配置上。自从手机进入了多摄时代,一度演变成了手机摄像头越多,它的拍摄性能就越好,这认知在很多人心中成了定律。厂商为了让中端机符合用户高端的认知,哪怕做不到也会强行把后置 ID 设计得跟旗舰手机一样,尽可能的塞进更多的摄像头。然而下放一个旗舰主摄已经很吃了,中端机根本没能力再塞入更多的旗舰副摄,于是大家深恶痛绝的凑数摄像头就出现了。所以大家经常看到副摄会出现例如 8MP 超广角、2MP 微距、2MP 景深的组合,甚至有些厂商还会丧病的凑上 30 万像素的远古摄像头,这些“装饰品”相信大家把手机用报废都不会启动多少次...其实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大家都懂,中端机物理上就不可能有高端机的效果,不然这两个词都没有区分的意义了。最大的问题在于,厂商喜欢把中端机塑造成接近甚至能超越旗舰机的存在,让用户误以为自己买回去了,就能得到旗舰机的体验,实际上性能与体验却跟旗舰机有很大的差距,这中间的落差才是让人最难受的。其实中端用户真的很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,只要续航够高,日常够用,质量过关,其它质感、摄像性能、快充等方面都可以妥协。厂商给了用户不切实际的期待和需求,这才是被用户吐槽的根源,无论是用户还是厂商,抱着全都要的心态去买卖,最终吃亏的只会是自己。虽然吐槽了波厂商的不老实,但老狐看到现在的手机市场还是很开心的,大家花两千多就能买到非常不错的手机,这比前两年幸福太多了。至于中端机常被阉割的信号频段、双频 GPS、LPDDR5X 等功能,其实在日常场景下,能感觉的差别真不大,不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,确实应该省下这笔钱。接下来厂商如果能在屏幕上多卷卷,那中端机的体验将会再上一个档次,一个舒服的屏幕和流畅的配置,就是普通用户最好的体验保障。那些高端技术,还是留给高收入人群享用吧,我们普通人只要能买到目标价位最高性价比的产品就好了,真不需要拳打高端,脚踢旗舰的真·越级之作。